傲世中文网 > 宋谜 > 第0743章 醉了东坡肉

第0743章 醉了东坡肉

作者:小猪的眼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傲世中文网 www.23zw.so,最快更新宋谜 !

    花仙子看着在仰望蓝天的王木木,笑嘻嘻地打趣道:“王爷,你想吃肉了?红烧肉?里面还要放点冬笋和菠菜?你把你想象中的红烧肉叫成‘东坡肉’了?你如此仇恨苏轼啊?你都想食他的肉了?”

    王木木翻了花仙子一眼白眼,这个花姑娘,把我心里想的都读去了,可她一知半解,我不是野人,谁的人肉都不会想吃,哪能还会去红烧呐?

    自上次辽国的萧仙儿和萧霞抹第二次登门拜访后,出于种种考虑,王木木勉强的同意了萧仙儿跟自已去流求。经协商,王木木和对方大家各退一步,王木木同意萧仙儿去流求;萧霞抹同意为了遵守流求婚姻法中关于女性结婚年龄必须年满十八的硬性规定,同意现在年仅十六的萧仙儿暂时以辽国的留学生身份去哈佛,而不是以联姻的身份去流求,所以,也不会再考虑要做什么辽国流求联姻的宣传活动了。同时,哈佛同意以学杂费的名义接收萧仙儿的嫁妆;但流求谢绝2000名辽国护卫入境。理工院不接受辽人关于理工院和白家产业的中介,流求会以最快的速度备齐给朝廷的贡款。

    现在在胡思乱想的王木木是在想上次萧仙儿脑子中关于用红烧肉来推动联姻的构想的遐想。在王木木的记忆中,“东坡肉”的制作虽成型于苏轼谪居黄州时,但“东坡肉”的得名与成名应该就在眼下这个时间段。关于“东坡肉”的由来,前世的说法并不一致,大致有这么几种:

    传说一:“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传说二:在黄州时,一日,苏轼家里来了客人,因黄州物产丰富,粮多猪多,肉价便宜,苏轼又喜食猪肉,所以,他马上烹制猪肉招待客人。苏轼把猪肉下锅,着水放调料后,以微火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两人对弈,兴致甚浓,直至局终,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伸筷夹起一块,送进口中,便觉醇香可口,糯而不腻。客人品尝后,也赞不绝口。苏轼由此得到了启发,尔后如法炮制,同样味美,自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苏轼还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进行总结,写了一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除葑草,通湖巷,筑堤桥,复旧貌,增景点。杭州城里有人感激他,就将此种方法烹调出的红烧肉称为“东坡肉”,一时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传说三:继前,杭州人听说苏轼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就有不少人上门送猪肉。苏轼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他人。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还有厨师在东坡肉中增添了冬(东)笋、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长。

    传说四: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知徐州。刚上任不到四个月的苏东坡,碰上黄河决口,苏轼率城抗洪治水,最终成功,百姓为示感谢,杀猪宰牛,担酒牵羊,打锣敲鼓地送到知州衙门,苏东坡一一收下,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牛、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百姓,故后人称此肉为东坡肉,或东坡回赠肉。

    传说五:苏轼云游四海,某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此时,正是三伏,天气炎热。路边有棵参天大樟树,树阴蔽日,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苏轼坐在树下石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读书。读着读着,突然传来一阵哭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农夫抱着个孩子急急忙忙朝这边走来,后边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苏轼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对医学虽不在行,但医书药学倒也看过不少,常见病症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农夫说:“让我给看看吧!”

    原来这对夫妇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所以给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两口子吓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乱求医。农夫看看苏东坡的打扮,又如此热诚,立即把孩子递给他。苏轼接过一看,孩子紧咬牙关,手足抽搐,正合医书上中暑之说。于是招呼农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顺手摘了一把樟叶,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随后又按医书上的做法,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会儿,金崽俚“哇”地哭出声来。两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苏轼就往家里走。苏轼见农夫谢恩心切,也只好跟着走。来到农夫家一看,家虽不富,却也十分整洁。农夫为了抱恩,留住苏轼热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这天清晨,农夫兴冲冲从集上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他一边走,一边想:肉买回来了,我还得去问问先生得口味。于是就去问苏轼。

    这时,太阳刚露出半边笑脸,朝霞满天,露珠挂在田间得稻叶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苏轼被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临东窗,诗兴大作,正在赋诗填词,推敲词句呢!农夫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

    苏轼作诗入迷,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

    农夫听了一楞,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对了,他是叫我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样吃才香,所以说:“和草整煮透心香”。这先生和我们作田人真不一样,说话开口是诗,连吃肉都特别。想到这里,农夫把肉拿到厨房,按苏轼讲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着稻草把猪肉整块地放在锅里闷煮,煮得透烂。

    到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轼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想来想去,不知什么原因。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吃吗,一整块肉,稻草还捆在上头,不知如何动手。农夫见苏轼望着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对苏轼说:“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苏轼恍然大悟。原来农夫把他的话给串起来了,断断续续的诗句,被他听成一句话。既然如此,也只好顺坡下驴。于是叫剪开绳子同农夫一家高高兴兴地吃起来。真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农夫夫妇出门去了。苏轼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天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苏轼不辞而别。”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

    传说六:苏轼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西湖时,发明了东坡肉,很受欢迎。

    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新菜一出,生意兴隆,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传说七:苏轼在杭州时,有一御史,找苏轼岔子。御史到杭,在馆里吃饭。堂倌递上菜单,他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眉一想,很是高兴,要了这道菜。回京后,御史去见皇帝。说:“皇上呀,苏轼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单,立下圣旨,将苏轼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

    综上所述,王木木在想,作为典型的仕大夫,苏轼其人虽然好吃美食,但据本人近距离的了解剖析,他于烹调,绝不会亲自动手。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因为君子远庖厨、好吃且懒做。所以,这东坡肉是奸厨们借光其大名,成功于酒楼,当是事实。

    且,综上所述,也由此可见,一块东坡肉,传说十多种,所以,作为烂尾的苏堤和三潭印月,会被说成花好桃好,就不足为奇了。

    ……

    现在,替代琴操做黄世仁秘书的天龙贰部来电,说,近日,西湖的疏浚项目,有了写“万民状”的万民下水了两个半日后,期间,下湖下了两次大半天,朝五晚三,就叫他们早早的上岸了,不是还没到大阳落山么,所以,今天万民状的签署者,只记工半天,官府发给凭证,以作日后抵充官方的派工、力役、杂役等,这就是苏版的以工代赈,跟皇佑二年(1050年)范仲淹的赈灾救荒完全是两码事,同名同姓不同人。这半日之作不用供餐饮,低成本的热闹了两次后,大规模地整治西湖已有气势、也已能被记入史册。

    由于这烂污泥工程的工程总量不高,所以,这苏大人就发话,别再扰民了,于是万民也不再以工代赈了。至于疏浚,舍弃了万民,本想就用这些2000个辽人护卫料理后事了,辽人听话,又能保密,效率也高,再让他们折腾几天,看着已成长堤的长土墩,核计着在其中开几个孔,造几座桥,倒也不错;看着已经成型的湖心岛,围了个圈,独辟一区,已名三潭印月,很不错。可是,黄世仁的造桥计划书还没下达,这辽国小郡主联姻的事已有眉目,辽国和流求说定了若干条款,其中有一条就是王木木不接受那打过鼻钉、部分有残缺的辽人护卫,全部遣返,让他们全部回辽国去。这一条,其实广大辽人护卫还是蛮喜欢的,异国他乡的日子不自在,还是老家好。如此,他们就不再下西湖了。

    黄世仁知道了辽人要撤,心想,西湖项目得以成功,这些辽人有功,从最早的捉外国女人到湖岸巷战,从强拆强迁到率先下湖,居功甚伟,但出于种种原因,我是不能暴露他们的国籍的,所以,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留在历史记载里的,只能有大宋的民工,不会有异国的兵丁。黄世仁想,桥先不造,事情也能告一段落,那就临终关怀,开个告别宴会吧。也不用正儿八经的在酒楼办,2000人,人太多,就在西湖边吃一顿,也让广大的杭州人民看看,咱主事的人有情义,你出大力,我给大肉。

    这个年代的辽人只食牛羊肉,不食猪肉。但黄世仁不会上牛羊肉,牛羊肉贵,猪肉贱,当然是上猪肉。可是猪肉辽人不喜,怎么办?经商量,决定多上佐料!强化烹调!所以,黄世仁叫上了大厨师,叫他们把肉切成方块,把肉皮烤到焦黄,再用水浸泡以后,用刀刮去焦皮,摆放在锅里,加调味和酒,冬笋,菠菜,白糖,盖上盖子,用旺火烧开后,改为文火慢慢焖烧,差不多1小时以后,每隔10分钟把肉翻一次,直到酥软透味,待汤是油芡状,收工盛盘了。

    火到猪肉烂,钱到事好办。黄世仁用这种方法烹调出来的红烧肉,浓油赤酱,色美味香,很是不错。黄世仁就用这红烧猪肉以苏大人的名义慰问了离水上岸的辽人护卫。于是,西湖岸上,一长溜,2000人都在吃红烧肉,也蛮壮观,肉香四散,辅以土酒,香味更杂,一时际,吃闹中,有溢美者,就上纲上线了,这是苏大人对我们的关怀啊!肉啊!吃你就想起苏东坡大人啦!那这肉,我们就叫它“东坡肉”吧!一时际,吃闹中,有阴谋者,就散布流言飞语了,这是辽国的小郡主给大家做的红烧肉啊,她是在庆祝和靖海王的联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