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中文网 > 非典型民国日常 > 第22章 连载

第22章 连载

傲世中文网 www.23zw.so,最快更新非典型民国日常 !

    第二十二章

    《立报》的编辑接到这份名叫《唐歌》的稿子的时候,其实是很犹豫的。

    《立报》虽说不是那些不入流单靠猎奇来博人眼球的三流报纸,但它也毕竟是小报。学术一点来说,那小报小说是市民大众文化文本,它所表现的是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情趣和一般市民的思想情绪,一旦那个时期的市民生活和情绪发生了变化,市民读者的阅读口味发生了变化,它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小报小说上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紧跟时尚潮流的。

    小报小说所选取的都是流行时尚的题材,都是一个时期内市民最关注的人和事。可以是政坛变故、股市风潮,也可以是名人流言、突发事件,还可以是家长里短、街头巷议。凡是当时市民饭前茶后所议论的话题,都可以是小报小说的创作素材。这些家长里短的细节填充在小报小说之中,足以使市民读者产生共鸣。市民读者便会觉得这些小报小说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表达了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这种“深获我心”的效果十分强烈,于是,在市民的认同和拥戴中,小报小说本身也成为时尚的一部分。

    这是小报小说得以生存与流行的根源于生命力所在。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也是其局限所在——一旦小报小说失去了对流行的敏感度,那么这家报社便离倒闭也不远了。

    小报小说一旦被时尚风潮的更迭所裹挟,就必须时时紧追流行的趋势,快速制造出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来。文学创作一旦成为“批量生产”,类型化必然在所难免。小报小说为满足市民这种“品牌效应”的阅读心理,长期有意识地固守类型化、程式化写作。

    为了适应读者市场的风云变幻,小报的作者自觉坚守类型化的书写。但有的时候,则是身在局中身不由己,是处于市场操纵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总而言之,类型化写作的原动力来自读者市场。周天籁《亭子间嫂嫂》成功以后,《品报》的冯若梅就邀请他写《七小姐》,之后类似题材又写了《群芳吐艳》、《常熟二媛》、《菱花二媛》、《菱花老五》等。如此反反复复地制造同一题材的小说,只求交稿迅速,不问粗制滥造,成就了许多高产作家。

    这个时候的小报小说以长篇社会、社会言情和武侠小说为重头戏,此外还涉及历史演义、滑稽幽默、侦探、倡门、香艳、揭秘、军事、战事等题材。有时还要在大的门类下面再分出更细的类型,如“讽刺社会长篇”、“恐怖侦探小说”、“热情长篇”、“滑稽鬼趣小说”、“奇侠竞技长篇”等等。

    而眼下这篇《唐歌》,虽然只有一个开头,勉勉强强能够归类于历史演义的大分类之下,在往下细分,却是不行了。

    拿到稿件的俞编辑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创造小说新类型成为开山之作的机会,一个引领小报小说新潮流的机会,一个刊出之后引得洛阳纸贵的机会……

    从踌躇满志的未来展望之中醒来,俞编辑叹了口气。

    每每看到自己喜欢的稿件,他总是会有这种踌躇满志挥斥方遒的感觉,仿佛天下在握一般的自信。然而无数次的后续发展结果告诉他,那不过是一种错觉。事到如今,他已经不敢再继续相信自己的感觉了。

    潮流是那么好引领的吗?新纪元是那么好开创的吗?新人写的小说是那么随随便便就能火起来的吗?匈牙利艺术史家阿诺德·豪泽尔曾说过:“通俗艺术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反复运用传统的容易处理的格式。”造成“反复运用”的根本动因在于读者。报刊界的人们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而报纸的读者也只信赖经过证明的产品。

    在小说市场已经类型化、程式化的现在,像《唐歌》这种有些另类的小说类型,能不能刊登在报纸上,还是个问题呢。

    俞编辑轻轻地将稿件放在表示“已过一审”的那一堆上,揉了揉眼睛,继续工作。

    这种长篇连载小说,不是张恨水、捉刀人之类的名家约稿,只是个混了个眼熟的新人作者的话,能不能过稿,还得看总编的意思。

    ………………

    “……我不得不佩服向晚先生的胆量,《唐歌》开篇描写的一场文物走私与保卫战,传说中唐明皇的玉枕让让两位身处现代的主人公意外回到唐朝。男主人公唐川是一名正直的巡捕,他富有正义感,身手矫健,然而对历史一无所知,而女主人公苏越是个文物贩子,她市侩,狡诈,无利不起早,虽然熟知历史,却因为身为女子在那个社会受到局限……不得不承认,这个设定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架构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发生精彩的故事。出于对本报连载文章的负责,我是否能够知道后续的故事中,先生将会如何发展……”

    向晚晚躺在床上读完了《立报》编辑部寄过来的信函,开心地在床上打了几个滚。

    这封信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你这篇小说还是很有前途的,我们同意刊登。

    稿费暂且定为千字2.5元。终于……终于不是新人作者的档次了!

    向晚晚简直要泪流满面。

    ………………

    新年的假期过去了,以向晚为笔名的小说《唐歌》正式连载在了《立报》上。一旦开始,向晚晚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只需要老老实实按时交稿,就能够有着一份固定的收入。

    同时,白素素小姑娘的小学课程也将要继续着。

    开学那天,白素素拉着向晚晚的手,依依不舍道:“晚晚姐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多认识几个字,然后我就可以当你的第一个读者啦!”

    素素宝贝儿居然有这等觉悟……向晚晚简直要对她肃然起敬!这是明晃晃赤果果地要抢自家哥哥的活儿干啊……但是没关系,白奕秋没有听见,而且这话说的,好像当向晚晚她的第一个读者是多大是殊荣似的,听到这话的向晚晚只觉得心都要化了:“素素真乖,下午回去的时候我给你买糖吃。”

    “不告诉哥哥?”白素素有些犹疑。这来自于白奕秋耳提面命的教导,因为白素素小姑娘之前已经蛀坏了一颗牙了,幸好是乳牙,还不碍事。这让一直觉得白家兄妹家庭拮据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闲钱买糖吃的向晚晚小小刷新了一下印象。

    “不告诉哥哥。”向晚晚马上作保,“但是你得乖乖刷牙!”

    “好,我们拉钩!”

    “拉钩!”

    于是计划通的白素素小姑娘和向晚晚拉了勾,蹦蹦跳跳地去上课去了。

    ………………

    向晚晚算了看出来了,白素素小姑娘其实是十分之争强好胜的,对“第一”啊,“最”啊,诸如此类的名号十分执着。

    长时间地将“第一”、“最”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久而久之,也衍生出了其他的用法。然后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句子——

    “晚晚姐姐,第一个发明上学的人是谁?”

    “不……不知道tat”

    “晚晚姐姐,最早开始说话的人说的是什么话?”

    “不……不知道qaq”

    “晚晚姐姐,第一个……”

    “不知道……”

    即使有一些问题是向晚晚能够答出来的,然而在白素素小萝莉的寻根究底之下,最终的回答也只能是“我不知道。”比如说——

    “晚晚姐姐,什么数字最大?比万还要大?”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一个比一个大,再大的话就是万万,也就是亿。”

    “那什么数字比亿还要大?”

    “好像是……兆?对,是兆。”

    “那什么数字比兆还要大?”

    “好像是……京?”

    “那什么数字最大?”

    “告诉你,素素,有一个词语,叫做恒河沙数,形容很多很多,很大很大……”

    “晚晚姐姐,到底什么数字最大、最大、最最大嘛!”

    “不……不知道tat”

    这种孩子气的问题真的是让人无能为力也防不胜防,以前的集中火力大概是在白奕秋身上,自从向晚晚来了,还是个舞文弄墨的,大概小姑娘就觉得她知道的应该会比较多,于是调整目标。这让向晚晚很是忧心,总觉得多年以后白素素小萝莉长大了,一提起“晚晚姐姐”,留下的印象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向晚晚想,如果白素素问她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最大的湖是什么,最长的河是什么……她都是能答出来的啊!为什么要问一些类似于“天上的星星有几颗”这样的问题呢?“无数颗”这种答案已经满足不了她了(白素素:“无数颗是多少颗?再多也该有个数嘛!比如说……多少京颗!”)……向晚晚才不好意思像小时候看的《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一个自称什么都知道的小男孩那样,拿着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上密密麻麻无数个点,让人眼花缭乱数不清楚,再大言不惭地说天上的星星和这纸上的点一样多吧?

    ——怎么可能?绝对是天上的星星会比你点得多一点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点得完的,没文化的小孩!素素比你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