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中文网 > 一代武后 > 174|1.28|

174|1.28|

傲世中文网 www.23zw.so,最快更新一代武后 !

    “密折里,永定侯说的是寻百姓借的粮食,抢粮本就无稽之谈。”太子最后一锤定音道。

    要萧安真正大光明的抢粮食了,九关还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将士们哪来精力跟蛮子打。

    所以萧安只算是半骗半强的把粮食搞到手的,来告状的自己脑子有问题。萧安连锅都不用背,这事儿跟她就没关系。

    户部尚书想要萧安背锅的缘故,也无非是萧安先把借粮这锅甩在户部身上了,说是征用后户部还粮。

    历代户部尚书少有不抠门儿的,一水儿继承下来的铁公鸡,一毛不拔得出名。萧安把锅往户部甩,虽那批粮草是用在的朝廷大事上,可户部的算计是只让萧安守住九关就算了,没想让萧安打到蛮子祖宗那去。

    如今那么一大笔本该是进户部的粮草给花了出去,还要户部再背上一笔相同的账,等于是丢了两笔大进项了,户部尚书除非是傻的才觉得这事儿他会同意。

    户部不愿意背锅,当然这锅萧安背着好,就是萧安到时候一回京把这笔账给赖了,旁人也只会找萧安去不是,再不济拿了萧安的命去都行,反正不能打国库的主意,国库实在是已经穷当当了。

    这些心思,太子都看得明白,所以才有的那一句借粮之说,敢给萧安背黑锅,就是朝廷要赖了方骓那笔粮草,那也得户部把锅背好了,到底是拿去打蛮子去的,可不是萧安克扣拿去利己的。

    就是皇位上的皇帝也如太子所想,那笔粮草赖也该赖在户部才是规矩,户部不想拿,可以拖,拖久了就一笔烂账算了。

    本就是方家私藏的粮食,虽是打着老百姓的旗号,可除非天灾,不然老百姓谁会真有胆冒死也惦记这笔粮食?

    皇帝也不怕百姓因为这笔粮食造反,自古以来,老百姓造反成的,有几家啊?不也都是下面的大家族们造的,就是本朝……

    本朝再说下去就是缓则了。

    反正这一仗只要赢得了,蛮子就不得不来投降说和,等说了和,不说百年太平,只要五十年三十年太平,只要有和谈那一日之后,皇帝就是不管方家了,这方家都不再是个事儿了。

    所以萧安这一招釜底抽薪干得实在是漂亮,一举两得,绝了方家的本儿,又有了跟蛮子继续干下去的粮草。

    皇帝都恨不得把萧安塑个金身裱起来了,哪会愿意萧安去背黑锅。

    就是这位比先皇要更重文治,才登基也有如此武功,想着日后史书上那一笔,连萧安赐给太子为太子妃都不愿意了,觉得还是得拿在朝廷上去供着,虽是个女子,可实在是好使唤!

    太子要知道自己亲爹心里这想法,估计也只有哭死的命,也还好皇帝并未把这想法说出来。

    总之,还是要看之后的结果。

    结果好当然皇帝还是觉得萧安当个臣子的好,虽然日后许用不着打仗了,但萧安这等功臣必然得附太庙的人物,三公之一他作为一个开明的皇帝是十分舍得的。

    要实在不行要给人背锅,还是让嫁太子算了,当了太子妃,就不管朝廷事儿了,天天呆东宫里,偶尔逢年过节出来一回,也不碍人家的眼去。反正是太子执意要娶的,也不是他怎样,慈父爱子就当如此。

    新帝才坐上皇位,是不想寒了给自己真心做事儿的人的心,萧安是好是坏,他都要保住的。

    勤政殿里,皇帝、太子、臣子们各有心思,但最终达成了一致,跟着方家长子进殿告状那厮纯属混账,见不得萧安身为女子比他还能,所以故意污蔑!

    因此太子也愉快的回了东宫了,寻了单凌跟皇宫外的景王府带个话,让景王妃别担心。

    朝廷上公然告萧安强抢民粮,京城里没把门儿的嘴巴到处都是,只怕不用一日全京城连老百姓都得知晓这事儿,景王府那么大的府邸,每日进进出出采买的人也不少,这些消息也是瞒不住的。就是景王府的属官,怕也不会对景王妃隐瞒此事。

    太子喜欢萧安,知道她们姐妹情深,因此也愿意照拂着。

    景王妃听太子带来的话,心里也松了口气,她还真担心朝廷里有人趁机在这当口使坏,坏了这江山的百年大计那是朝廷自己的命数,可要坏了她妹妹的事儿,要她妹妹有个万一,那些玩意儿她能让他们给自己妹妹赔命。

    也好在皇帝和太子这态度还能看得,她那傻妹妹没替人卖错命,否则……

    否则景王妃也知道自己其实也很难如何,她们母女三人,早就跟当今是一条绳子上的人了。

    也如她过继来这儿子,当今一登位,就把郡王位放了下来,就已经是给景王府的恩典。

    景王妃睡得着了,太子却有些失眠。

    他如今也不用小猫继续陪着睡了,披上外衣就去寻了夜间守夜的单凌。

    单凌见太子这才起身的模样,就道:“更深夜重,殿下该多穿一些。”

    太子的身体不好,以前是装病药吃多了底子不好,如今是伤了心肺不好,天气一冷就担心着凉。

    太子摇了摇头,与单凌站在一起,看着天上的繁星点点,在夜里显得格外的耀眼。

    单凌知道,太子这是想人了,看他看星宿的方向就知道。

    太子看了半晌星星,也找不到别的话来与单凌说,也总不能把憋在心里那些情义说出来,也只转身回了寝殿。

    单凌亲自给太子关了门,跟苟顺比了个手势,又在外面重新走动起来。

    次日,朝廷上再议此事,皇帝便开了口。

    找九关百姓借粮之事,此事皇帝是知晓的,当地百姓也是同意了的,家国天下,没有天下与国,又哪有家,九关百姓知情懂礼,就是皇帝也感谢九关百姓的大义,所以送了九关一句忠义之乡,九关百姓忠义之士。

    这话一出,憋得方骓长子喉头差点冒血沫子出来,也终于明白,萧安为何放心把这么大一个送俘上京的好事儿给他了。

    皇帝也没说九关那多余的粮食哪来的,昨日开口的臣子们也没再发话,这才让方骓的长子好受了一点,免得算计萧安不成,自己一家子还被带累了就不好了。

    因萧安生擒了图海王,又有其他部落的王与王子,其实朝廷也极为忙碌的,就是这些阶下囚要如何处置,朝廷里也得拿出个说法出来。

    如此,萧安被诬告之事,连诬告之人都好似被朝廷忘记了一般,彻底没人管了。

    方家在朝中自然是有些人脉在的,可朝廷里没人起头,要让他们去当出头的,那也不成,容易把人暴露了,对方家并不算是好事。

    就是知道自己幼弟在京城还被萧安揍了一回,方骓的长子也都忍了算了,想着萧安勇猛如此,却是断了一臂,日后必然是再上不得战场的,这个人再英勇,那也是废了,他不需跟一个废人置气,这心中才好受了一些。

    如今朝廷里忙着战俘之事,而他却不得不想自己如何从京中脱身了。

    他是正大光明的进的京城,自然不可能悄声无息的走,这便是在给朝廷他们父子的把柄。

    皇帝倒还真在想方家长子的出路,“霍东岳与乌统领这二人,终究还是霍东岳合适一些。”

    与其说是霍东岳合适一些,倒不如说是乌家在京城里并无根基,没有跟其他家族枝丫相缠,让皇帝觉得用得更为放心一点。

    太子对此倒并无别的建议,霍东岳和乌统领,两人身份都差不多一样合适,皇帝选谁都一样。

    然后就是方骓长子之事,皇帝问道:“太子可有想法。”

    太子的想法十分简单,“只要能留在京中,位置实职,虚职倒无妨。”

    方骓的长子才三十多,假设此回萧安得胜,有三十年与蛮子可不用交战,方骓已然不是祸患,然而那时方骓的儿子也到壮年在军中可能成了气候,因此方骓长子不能再回九关,只能在京城里了。

    只是方家明面上是有功之臣,就是把人留在京城,也得要有个能说服人的位置才行。

    如太子所言,实职虚职都可,可实职皇帝舍不得,虚职也还没能好使的,也让皇帝有些头疼。

    最后还是太子道:“父皇,怀柔为上,封侯吧。萧安当初就能封永定侯,如今方家忠良几代,趁此机会封侯也是应该。”

    萧安封侯,那是因得先皇愧疚,对于方家,皇帝想弄死他们很久了,哪是没想过太子所言的怀柔,而是根本就没想多给方家颜面过。

    在九关里闷不啃声的造他的反,要不是萧安前往送了信儿回来,他还不知何时才知晓九关已经严重到此地步了,借朝廷的便宜谋自己的名声,人人知方家而不知陛下。

    这话就够皇帝砍方家一家子的脑袋,还给方家封侯,给萧安封公都不想便宜方家!

    太子见皇帝面色难看,很明显是不愿意,倒也十分理解,就是他他也不愿,但要把人留住,让人看到皇帝的仁慈与公正不留人半分说嘴,有些憋屈还得给忍了。

    当然,现在他还是太子,该忍的是他的父皇,他倒没觉得憋屈到哪去,等到他哪日侥幸有那一日,说不定方家早就败落得不需他再出手。

    “外将家眷留京,本也是朝廷的规矩,就是常将军长子也在京中,方家当年不过是跟魏侯占了便宜。何况父皇与方家封侯,更是看重之意,方骓长子为报皇恩,也该在父皇视下报效朝廷。”太子又道。

    皇帝吐了口气,“总得有实职的。”

    太子就道:“入兵部。总不能薄待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