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中文网 > 三国之大同社会 > 第二十七回:拜访郑玄

第二十七回:拜访郑玄

傲世中文网 www.23zw.so,最快更新三国之大同社会 !

    中国的易学在历史上有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汉朝,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易学统一称为“汉易”,这时期的易学以象数为主。另一个时期为宋朝,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易学统一称为“宋易”,这时期的易学以易理为主。

    汉朝的易学师承于孔子,渊源比较清晰。最有名的就是京房了,他创造的六爻卜法(有名火珠林),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一个主流的易学预测方法,不过却已经失去了孔子的卜法了。

    东汉末年也有几位有名的易学家,不过此时春秋正盛的只有郑玄了。郑玄字康成,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17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备。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州,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马融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等到郑玄拜别而去,马融又妒忌郑玄的才学,害怕郑玄的名头盖过自己。于是准备率领门人子弟追杀郑玄,出发时卜了一卦来预测郑玄的行踪。这时郑玄心中隐隐不安,于是细心推测,得知是马融正要追杀自己。郑玄深知身陷杀局,如果没有良策,自己必死无疑。然而对方人多势众,又是本土本乡熟悉地形。而自己身单力薄、人在旅途,人生地不熟,呼天不应,呼地不灵。

    郑玄口中念到人在旅途,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座拱桥,想到马融深通易学,必然会通过占卜来预测自己的行踪。于是心生一计,来到桥下,凝神静气,收敛心神坐在河边将脚上木屐放在水面上,从而形成了“旅之艮”的象数。西周初年姜子牙救弟子武吉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用假象而待文王之卜,其实道家、方士和巫师之流的替身之法的原理与此同出一撤。

    这时马融卜了一卦,果然是“旅之艮”,大笑着对左右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入木,此必死矣。”于是马融收兵不去追杀。郑玄得以瞒天过海,逃脱杀机。郑玄回到家乡后一面耕田以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此时的郑玄因为是杜密的故吏,因此也遭到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在建宁四年(171年)被朝廷禁锢了。

    这一日清早郑玄心有所感,占了一课。仔细推敲卦象后,郑玄大笑三声,吩咐家人清扫庭院,又吩咐郑益恩来到村头等候贵客。郑益恩站在村头不一会儿就看见霞光中,远处出现一大一小两个黑点。这两个黑点看着速度似乎不快,却在迅速变大,眨眼间就变成了一头大黑狗和一头大黑牛以及牛背上的青衣童子。这黑牛看上去慢悠悠的,却转眼间来到了郑益恩面前。

    青衣童子见到郑益恩能忙跳下牛背,抱拳行礼。郑益恩这时也回过神来,只见眼前的小童年纪不过七八岁,却只有一股独特的气质。尤其是他站在大地上的时候,恍然与大地融合为一体了。仿佛他就是大地,大地就是他。郑益恩眨了眨眼,平复了心中的震撼,抱拳行礼道:“阁下莫非就是桂阳神童周生乎?我奉大人之令在此恭候大驾了。”

    周生道:“尊驾莫非就是康成公的公子益恩先生?小生正是周生,有劳久等了。”心知一定是郑玄心有所感,预测到自己的拜访了。

    等二人来到郑玄家中时,郑玄正站在门口欢迎周生。周生见了连忙前先上前几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道:“岂敢劳康成公大驾相迎,愧杀小子了!”

    要知道眼前这位可是一位真正的大神,他贯通古今经学,创立了自己的学术即“郑学”,而“郑学”代表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唐太宗将郑玄尊为先师,从此后历朝历代郑玄都在孔庙享有香火。

    郑玄回礼道:“当得,当得!小先生的《三字经》等童学实乃千古佳作,必将流芳百世。尤其是小先生创造的拼音法,其功甚伟啊。”郑玄同时心中暗道:这就是天地的变数啊,难怪这几年的天数越来越变化莫测了。

    双方见礼以后,郑玄引着周生来到中堂坐下。郑玄道:“我看小先生的《三字经》等童学都贯穿着大同思想,不知小先生对大同思想有何看法,现如今还能实现大同理想吗?”

    周生道:“易经道:原始反终。既然人类起源时是大同社会,那么人类最终的社会也必然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应该是人类最完善的社会。易经道:生生之谓易。因此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进化,那么进化的目标也必然是大同社会,因此大同社会必然可以实现。”

    郑玄默然良久道:“善!君言大善,大同社会必然可以实现。不料小先生对易经也深有研究啊!”

    周生道:“一滴水要长久,最好的办法是融入海洋。系辞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老子曰: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所以个人的进化应该是不断地融入上一个系统,因此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老子也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何为圣人?合道即成圣!”

    郑玄闻言起身再拜道:“善矣哉!闻君之言我明道矣。”

    于是周生取出《大同社会纲要》一书递给郑玄。郑玄迅速浏览了一遍道:“小先生此书发人深思,我需再三细读之。不过以此书所言,大同社会在当今却也可实现。”周生对郑玄又仔细讲叙了阴山县的种种政策,郑玄不由神往不已,喟然叹曰:“可惜我被朝廷禁锢在家,不得远行,不然我定然要去阴山一睹为快!”

    周生笑道:“这有何难,等我返回京城,我就上灵帝进言将康成公流放南海郡。现在我的大王父为南海郡太守,正在推行这些政策。康成公可以先去阴山县考察一下,然后再去南海郡助我大王父一臂之力。我等共创大同社会,岂不乐哉?”

    郑玄闻言,思索再三。点头认可,准备南下交州。周生接着问道:“孔圣说:祭神如神在。康成公精通礼学,不知现在的封禅仪式如何?能否沟通天地?现在的祭祖仪式能否沟通先祖灵魂?”

    郑玄道:“自从始皇焚书坑儒后,历史文化就出现了断代,也因此造成了古经学和今经学之分。因此上古以来的封禅与祭祖仪式多有缺失。始皇以后只有汉武帝因为举国同心,封禅之时勉强沟通过天地。正如孔圣所言‘祭神如神在’,礼仪之道要在心诚。”